老话说“立秋逢庚起末伏”,今年公历8月7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5日,也就是阴历的七月十八(庚子日)进入末伏。
俗语说“末伏坐庚子,处暑暑不止”,是啥意思呢?末伏之后还会热吗?

1·立秋逢庚起末伏
末伏指的是“三伏”中的最后一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入末伏,时长是10天。过了这10天,2022年的三伏就算是过去了,天气也会由三伏酷热慢慢转凉。
古代人以干支纪日、纪时,天干有10个,庚排第七,所以每10天就会有一天是庚日。
俗语说“夏至三庚入伏”,是说从夏至那天开始算,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这是头伏,共10天;中伏是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结束,如果这中间有一个庚日,那中伏就是10天。

今年第四个庚日到立秋之间有两个庚日,所以中伏是20天,属于是闰中伏。
所谓“最冷不过三九,最热不过中伏”,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中伏加一闰,立秋顿一顿”,一般闰中伏的话,天也就凉快得比较晚。
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末伏又被人称“秋老虎”,意思是说最热的中伏已经过去,都立罢秋了,却还有一“伏”的热。
末伏的情况会影响到冬天的天气,民谚里说:冬天冷不冷,就看末伏天;末伏热不透,冬天暖悠悠。

2·末伏坐庚子
今天是阴历的七月十八、庚子日进末伏。
立秋之后,大地上夏火气逐渐隐藏,秋金之气开始显现并慢慢变强。一直到阴历的九月份,夏火之气才算耗尽,秋金之气开始占主导。金就是秋天的凉气,秋金越强天气就越凉快。
但秋金强的时候,冬水之气也就开始显现,大地会越来越冷。
末伏坐庚子,是啥意思呢?
天干和地支的关系可以比喻成树和它的根,根提供营养树枝就长得茂盛。今年末伏当天庚子日,天干是庚金,地支是子水。五行中金生水,也就是说作为根系的地支,竟然需要枝干来支持,那金的力量就会被分散;同时金还要压制夏火也要消耗。

所以今年的末伏就属于是“弱金”,金的力量不强,自然压不住夏火,那天气就会继续热。末伏的头一天热,那就代表这整个末伏期间天气都不会凉快。
元代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是说处暑的处,有出的意思。处暑的本意是说炎热的夏天已经离开。
今年的处暑在公历8月23日,阴历七月廿六,在末伏后的第八天,还在庚子十天之内。所谓“弱金入末伏,迎来秋老虎”,末伏成了秋老虎,自然就凉快不起来,所以才说“末伏坐庚子,处暑暑不止”。

3·热到啥时候?
民间说“立秋三甲起秋风”,是说立秋后到第三个甲日,大地才能感觉到秋风的清凉。立秋后第一个甲日是8月9日(阴历七月十二)甲午日,第二个甲日是8月19日(阴历七月廿二)甲辰日,第三个甲日就是8月29(阴历八月初三)甲寅日。
由此可见,差不多要到阴历的八月份才能真正凉快。
可能有人会想起另外一句俗语“立秋二庚出末伏,逢丙见秋风”,今年立秋后的第一个丙日是阴历七月十四丙申日,天干丙属阳火,地支申为阳金,是火克金之相。

金风就是秋风,它被火压着烘着,自然就失去了金气的凉爽,多了火的烘热。所以这句话要看实际情况,明显放在今年就不合适。
大地温度的变化是由太阳的位置来决定的,只有太阳走完朱雀七宿,走出“鹑尾”热量才能真正降下来。从末伏开始算太阳要35天左右走出朱雀七宿。
所以今年要想真正凉快,那就得到阴历的八月下旬了。
三哥说:
民间说“头伏饺子中伏面,末伏烙饼摊鸡蛋”。
马上进末伏了,今天夏天热得时间长,人体消耗大,末伏之后要多吃点热量高的食物补一补,阳光好的时候多晒晒背。到了秋冬季节,也会更舒服一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mmcn.com/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