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图书馆,作者:孙昱晨。
宋朝,这个距今千年的朝代个性十足,有人认为它“积贫积弱”,有人认为它繁盛无两。
它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武将拥兵自重、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走上了重文抑武的道路。
它在与辽、西夏、金的交锋中节节败退,武力值令人扼腕;但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孕育了它繁荣的商品经济和璀璨的文化成就。
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唐宋八大家中,宋朝文人占据六席。
《梦华录》最近的热播,掀起了一股了解宋朝的热潮。我们的旅程,看过了山川地理(《山海经》),看过了异域风光(《大唐西域记》),现在可以来看看宋朝年间的多姿多彩的都市生活。
赵盼儿姐妹三人来自钱塘,辗转到了东京,正巧串联起宋朝时期两个人口过百万的世界级大都市:北宋首都汴京(也称东京、开封府,今开封)、南宋首都临安(临安府,今杭州,剧中钱塘应指杭州钱塘县)。宋朝文人正迫不及待地要做我们的导游,带大家领略当年的“节物风流,人情和美”。
1-逛街“自由”
回顾唐朝,都城长安实施“里坊制”,市民生活受到比较严格的管制:
不同职业和地位的人们相互隔离,居住在坊中。坊的四周有高墙,东南西北设门与城市道路相连。商业活动仅限发生在“市”中,东西两市限时开放,到了夜晚则全城宵禁。
唐长安平面布局图(局部)
里门“昏而闭”,到了晚上街鼓一响,长安市民就得回家睡觉。到处乱逛可能会被抓住”杖罚“,甚至有人被”杖死“,可以说是相当严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突破坊墙的限制,搭建沿街商铺,甚至占道经营(“侵街”)、过了宵禁时间也不打烊。
汴京在五代时期即有四国定都,商业活动一直十分繁盛,商人们自然也少不了“违章”。到了北宋年间,官府与民间就“侵街”现象进行了一系列“你建我拆、你拆我建”的斗争,最终在宋徽宗时期,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侵街”自此走向了合法化,只需向政府交税。
自此店铺逐渐占满街道,街巷取代了里坊,规定全市人作息的“街鼓”也近乎被废弃。
虹桥人头攒动、摊位众多,两岸酒肆宾客满座,就是北宋末年沿街商业发达的缩影。
(《清明上河图》)
商人可以通宵营业,市民也可以通宵逛街,商铺鳞次栉比,夜市开始遍布汴京城。
游至三更夜市打烊,到了五更就又可以逛早市了。
各地商贩往来城门之间(《清明上河图》)
除去市民阶层的吃穿用度外,作为首都,面向富裕人士的奢侈品店自然也少不了。孟元老表示,汴京的奢侈品一条街,贵的骇人:
寺院也成为了商品集散中心,汴京名寺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
2-饮食“自由”
钱袋子逐渐变空,除了因为琳琅满目的商品,还可能是难抵各色街头小吃及酒楼高档饮食的诱惑。
宋朝时期,烹饪手法已然非常多样:炒、烤、脍、煮、蒸等,加上食品原料的多样化,行走在汴京或临安街头、坐上酒楼座席,选择繁多、目不暇接。
汴河边的饭店与食客(《清明上河图》)
“鲊”是一种腌制的鱼,《水浒传》中好汉们也常吃,看来与根茎类食材很搭配。
夜市小吃摊的竞争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根据时令的不同,顾客会有不同的选择。夏日可以来碗冷饮,冬季能够吃上烤串。
左:B站Up主古人食复刻的冰雪小元子;
右:小编想象中的旋转烤猪皮(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爱喝酒助兴的宋朝人下菜怎能少的了酒水?
宋朝的酒楼根据酒水的来源区分为“正店”和“脚店”。正店卖的是有许可证的自酿酒,脚店是正店的加盟分销商。
相较于脚店,正店装饰有更高规格的彩楼欢门,门前顾客、车马络绎不绝。(《清明上河图》)
3-观演娱乐
北宋年间,天下承平日久,市民的娱乐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汴京城内出现了数座规模庞大的“演艺中心”,艺人在其中表演伎艺,商人们围绕周边进行买卖。即“瓦子勾栏”。
瓦子又称瓦肆、瓦舍、瓦市,是指容易集散的集市;勾栏指瓦子内部由栏杆、幕帐等围合的表演场地。(图片来自网络)
汴京共有瓦子十余处,南宋临安城中更多达二十余处。不同阶层的市民在瓦舍中消遣娱乐、流连忘返。
超高的人气自然带红了许多明星,其中电视剧中的常见人物,汴京名角李师师就确有其人。
电视剧《水浒传》中,李师师唱曲片段。
《东京梦华录》记载,李师师所擅长的表演形式是小唱。
勾栏内的演艺活动形式丰富,有流行音乐:“小唱”、“嘌唱”和“唱赚”;有杂剧;还有杂技、魔术等。
4-城中游历
天气要是晴好,举家郊游也是最好的消遣方式。
《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城“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整座城市遍布园圃。其中提到姓名的汴京园林就有十九处,玉津园、琼林苑等属于皇家园林,在节日时会对公众开放。
而南宋临安更不必多言,杭州自古是山、江、湖、海汇聚之地,生活富庶、风光秀丽。我们可以跟随一些大诗人的笔迹一览它在唐宋年间的风采:
身在临安却梦回汴京,也是南宋文人心尖萦绕不散的主题:
当我们粗览宋朝都市人民的日常生活,虽然间隔了一千年,由于文化上血脉相连,仍旧感觉亲切。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我们与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的鸿沟。
亲近又疏远,熟悉又陌生。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明星”李师师,不过是小编一个潦草的比喻。今日明星与当时的歌伎有着云泥之别。
我们与古人相比,有哪些变与不变,他们怎样看待世界,他们的思想观念又源自哪里?都等待着读者去探寻。
《梦粱录》一书仿《东京梦华录》之体例,全书分为一百六十九目,描述南宋末年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风俗、郊庙、人物、伎艺,乃至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巨细不遗。
旅行带给我们的,有视觉的冲击,也有味觉的体验。是距离产生的美。
疫情以来,我们很难随意跨越空间上的距离,确实让人遗憾。幸好这些先辈留下的不朽经典,是体验凝结成的文字,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带我们穿过时间上的距离。
我们不妨多备几本枕边书,随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在时空上来去自如。
华夏历史数千年,想做我们导游的人数不胜数。翻开一本书就像参加一个私人旅行团,我们孤身一人跟随着导游,踏上一条独家的、不可复制的穿越之旅。
参考资料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五米超长画卷展示北宋汴京繁华》,周观鱼UP,bilibili.com
《宋代都市笔记研究》,郑继猛
《北宋东京休闲娱乐活动研究》,韩芳
《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李合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mmcn.com/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