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简介是卫国人吗(子思简介资料)

孔子有个后人,名叫子思

有一次,子思向卫侯提起一个人,这个人叫苟变,子思说:“他有统领五百辆车的军事才能。”

卫侯说:“我知道他有这个本事,可是苟变过去做官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没有起用他。”

子思说:“圣人用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优良的工匠是不会舍弃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乱多起之世,正要选用得力的助手,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位可以捍卫国家的将才,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

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教诲。”

基于差不多相同的信息,子思和卫侯的想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我们分别从二者的思维视角和抓主要矛盾这两个方面来尝试分析。

从思维视角的不同看:

卫侯评价苟变,是从苟变的德行来入手的,可见卫侯对下属的德行是很看重的,是他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可他在评估苟变的时候,有失偏颇,因苟变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而不用。我们可以代入卫侯的心理,合理猜想,既然这次能吃百姓两个鸡蛋,那下次是不是就更放开手了,长此以往,招致民怨,离心离德,也就避免不开了,又怎么敢任用苟变呢。这其中,蕴含着一种灾难化的想法,进而将苟变的德行评估得过低。

前边司马光对于选人用人,有一段论述,他划分了四种人,圣人才德优秀,愚人无才亦无德,君子才胜德,小人德胜才。若不得圣人,可用君子,再次用小人不如用愚人。估计卫侯有着相近的想法。正是因为将苟变的德行评估的过低,而不任用他。

子思则没有太过于纠结人本身的才与德的问题,而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件事,把重点放在怎样灵活用人上,用人,一定程度上要忽视他的不足,将他的才能发挥出来。能把领导交待的活儿干好了,就是一个可用之才,而不用抓住这个人曾经犯过的小错死死不放。

后面通过合抱之木只有几尺腐朽,类比苟变吃百姓鸡蛋只是小过,而非大的德行问题。

既然苟变没有大的德行问题,无论沿着子思的逻辑,还是沿用卫侯的逻辑,就可以得出新的结论——苟变可用,卫侯就醒悟过来。

从抓主要矛盾看:

卫侯可能认为此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国家治理与德行不足,所以要考察德行。而子思认为此时的主要矛盾是战乱之世与缺少人才,所以要广揽人才。卫侯的想法不能说错,但考虑到当时战乱的大环境,卫国又是一个小国,不拘一格用人才更重要。

子思不仅话说得在理,还说得很是漂亮,以圣人、良工之行为例,暗含着,卫侯您若这样做了,就是圣人、明君啊。卫侯听着多顺耳,就更愿意这样去做。并且联系当时的大环境,说明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不应因小节而失大才。最后,子思还考虑到了这件事对招贤纳才可能的影响,提醒卫侯避免影响扩大化。

司马温公将这件事记载下来,子思关于用人的劝谏之言想必可以作为温公前边才德用人论的一种补充。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浅见,大家又是怎么认为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15183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mmcn.com/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