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由翱翔的睢鸠,请点击“关注”我,每天分享儒学干货。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概括)之,曰‘思无邪’”。
解读
《诗经》分《风》、《雅》、《颂》,后世看到是经过孔子删改整理过的。据记载诗经原有三千多篇,孔夫子整理时,从诗教目的出发,把不利于教化的篇章给删掉了,剩下三百零五篇。
从汉朝起,《诗经》上升为经典。据传说,孔子把《诗经》传给子贡,子贡又传二毛,著《毛诗正义》,从汉朝以后,包涵了孔夫子所传《诗》的精髓。因为《毛诗正义》难度大,大家不愿意从这里解读,所以解《诗》就五花八门,把“思无邪”解成有邪,就是后世人离道失德后,对古圣贤经典的歪曲。
我在讲《诗经》的过程中,碰见过不少学者和作家。解《诗经》从个人情感出发,不理当时社会习俗和教化。现在解诗者更简单,百度一下,就出现了乱七八糟的奇谈怪论,甚至批判《毛诗正义》,说不懂风情等等,这样怎么教化呢?包括中学语文课本解《关雎》和《蒹葭》,非常偏,完全背离诗经教化作用,对文化经典和学生来说不负责,实在是教育的不幸。所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出的,就是当时情景下性情之正。即使有爱情、愤怒等等,都是那种条件下做出来的劝告,都是当时人正性情的表现。就像学道之人,也有发火的时候,也有喜怒哀乐的性情。但是,所有这些情思无邪,不像现在的作家,玩小资、弄玄虚,表达有悖人伦的孽情怪事。真正领会思无邪,解《诗经》慢慢可以体会出来。所以,孔子删掉那么多诗,所剩下的三百首,就是思无邪了。
古时诗礼乐是一体的,学那么多礼教,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种种小小礼几千条,其实一句话概括,勿不敬。《朱子论语集注》“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孝经》“礼者,敬也。”所谓礼,就是敬而已,就可以领会礼的真正核心了。
启示
是不是还有乐教?是的,孔子还传了乐经,但是后来失传了。真正要把乐教、诗教达到经教的高度,要做什么啊?一言以蔽之,就是思无邪,性情之正。如果有邪有偏,就不正了。蔡氏注解:“何以为政?礼乐教化为要。故此句先明思无邪之诗教”。要达到国家政治教化,达到好的政治状态,治国安民,一是诗教,二是乐教,三是礼教。

来源
蔡振民老师的网络《论语》课;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mmcn.com/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