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注三国志的特点(裴松之注三国志pdf下载)

裴松之注三国志的特点(裴松之注三国志pdf下载)

裴松之是东晋、刘宋时期的著名官员和历史学家。他是河东人,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重要官员。裴松之8岁时就通学了《论语》和《诗经》,长大后博览群书,为人淳朴,20岁被任命为殿中将军,成为皇帝身边的侍卫官。

当时社会上有私人立碑自我夸耀的风俗,裴松之给皇帝上表反对这种风气,认为这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是社会弊端。他认为:“所有想立碑的人,应该请示朝廷得到允许才能立。防止碑文上出现不实之词,迷惑后代人。应该表彰那些真正值得赞扬的行为,使之得到后世的崇敬。”皇帝准许了裴松之的意见,颁行全国。

刘裕北伐时,把裴松之调到外地当地方官,刘裕称帝后,特地下诏说:“裴松之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能久居边疆,所以现在召他回来担任太子洗马一职,和殷景仁的待遇一样。”后来裴松之升任为零陵内史,不久被征召为国子博士。

公元426年,司徒徐羡之等人被宋文帝诛杀,随后宋文帝派遣使者巡视天下,裴松之作为使者之一被派到汀州出使。回来后,裴松之把所探询的吏治民情,归纳为24项条款上奏,大家看过之后都称赞他。

后来,裴松之担任过中书侍郎,司州和冀州两州的大中正,宋文帝知道他历史知识丰富,就派他为陈寿编著的《三国志》充实史实,也就是“作注”。裴松之搜集了许多材料,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类注文,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国志》。宋文帝看后大加赞赏,认为是“不朽之作”。于是调任他为永嘉太守,他当太守勤政爱民,朝廷又将他补任为通直散骑常侍,不久又出任南琅琊太守。裴松之年老退休后,拜为中散大夫,不久又兼任国子博士,提升为太中大夫,于80岁高龄去世。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在史学界具有较高的价值,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肯定和赞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15183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mmcn.com/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