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会编名词解释(三朝北盟会编pdf)

我国两宋时代,是令人迷惑的历史时代,社会经济的鼎盛繁荣和军事上的懦弱无能成为大宋帝国的两大特征,犹如骆驼双峰并立并存。在这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富国并没有成为强兵的基础,相反倒是成了此消彼长的趋势。导致历史一反常态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笔者认为是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后遗症,表面而言,用金钱换兵权的确避免了“兔死狗烹”的刘邦悲剧。但是,由于忌惮于自导自演“黄袍加身”的威胁,决定以铲除“军阀自重”恶瘤为立国之本。殊不知,历史的此时此刻,已经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边患时代。地球新的小冰室气候已经“万事俱备”了,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已经成为游牧民族南下的跳板。而大宋开国战略中“先南后北”的北伐之举,等于是给瞌睡的北辽送上一个舒心的枕头。而此时赵家自废武功地“以文制武”,结果除了开门揖盗之外,就是引火烧身了。世上见过“过河拆桥”的,却少见还没过河就开始拆桥了,就是自己挖坑自己往里跳的神逻辑。

文人统兵也未尝不可,先秦时期世之名将大多是通晓古今的知识达人,比如孙武吴起都是读书人,孙膑还是个残废读书人。即使当代而言,也有例为证:文如范仲淹,方可谈兵,武如岳鹏举,才能说诗。一个不但是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的军旅行家,还能把酒当月吟咏着:“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青衫诗客;一个是牛头山勤王保架、朱仙阵大破金兵的达人,也能在柳营虎帐内信手涂鸦着:“远远青山横翠微,昭昭明月催人归”的儒将。问题是这些都是天才特例,“十年寒窗”的举子,除了明经应试做八股之外,再能捏出几首宋词就身无长物了。

岳飞曾不无感慨:天下要太平很简单,就是文臣不贪财,武官不怕死。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地道破天机: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已成为社会时弊,积重难返无可救药的时弊。再加上文人的文过饰非的本质,也就是“有功自己抢,有过别人扛”。而幕后文人的贪婪和文过饰非,就造成阵前武官死无葬身之地的必然结局。当士兵在刀枪如林的战场拼死搏杀,而背后却不免被文人暗箭中伤。此时善善之策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全身而退。这恐怕就是武官怕死的根本原因。

三朝北盟会编名词解释(三朝北盟会编pdf)

为了根除军阀的土壤,把将领和士兵分割开来,这直接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导致军队武备荒废,倒是热衷于各种生意求财之道。从历史记载上来看,宋军的军备训练情况一直以来都是很让人放心不下的。比如景德元年(1004 年) ,“夔州路转运使薛颜等言,川峡戍兵等素不阅习”;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年),知广州马亮言夏热,欲停诸军教阅。”;“臣近过陕西,体问得诸州军禁旅虽多,训练盖寡。其间至有匠氏、乐工、组绣、书画、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余人,并不预逐日教阅之数,上下顾避,递相因循。万一缓急寇警,用之御捍,何异驱市人而战!”(《全宋文》卷886,赵抹,《论陕西官员占留禁军有妨教阅状》)。

到了靖康前夕的宋徽宗时期,这种情况就更是日益严重了。“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

战场是检验战备的最好方法,我们就看看宋军的战场神操作吧。《三朝北盟会编卷36》记载:“和议已定,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经由磁州。李侃以身为兵官,且承掩杀之旨,乃率禁军民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巳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欲与之战。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什么禁军民兵,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还不如不打当做画摆在那儿还行,这一伸手倒成为敌人的笑料。类似银样镴枪头的国家,在狩猎的狮子眼里就是首选的目标。再加上“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真是中原鹿正肥,惊醒狮子梦。当“小冰室效应”发作时,风雪无情地夺走这些狮子们猎物,它们只得饥肠辘辘地踏上南下之旅。北宋靖康之难的序幕就已经被徐徐拉开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15183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mmcn.com/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