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壬寅虎年,小满过后,陪一群爱文学的朋友到鹅湖书院参观。作为铅山人,鹅湖书院,是我最熟悉的风景。

记得第一次到鹅湖书院参观是骑自行车去,时间是1983年的某一天,掐指算来39年了。

“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并称于天下”。这话出自同治版《铅山县志》卷九,是一位叫李奎的人记录的。但我是从前辈俞怡生那听来的。当年,在铅山文化界,说到俞先生的名字,无人不晓。现在我还记得俞先生讲解的样子,他穿着一件月白色涤纶衬衣,河口人不叫涤纶,叫“的确良”,俞先生近视,微胖,白皙,笑眯眯的,即使跟一些大人物讲解,也是这副模样。他不会因参观者是大官而诚惶诚恐,更不会因参观者是小学生而敷衍走过场。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俞怡生夫人提供的照片:俞怡生坐在小木墩上,右上拿着相机,与他对坐聊天的应该是同事,夹着烟,脚边有个草帽。身后放着竹床、杂物)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俞怡生多才多艺,喜爱篆刻、书法、摄影,还会维修电器,他家的电视机、电脑都是买配件组装的。照片中他在鹅湖书院头门的办公室挥毫,“继往开来,任重道远”,仿佛一气呵成。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俞怡生与妻子朱绍玲在鹅湖书院石牌坊前合影)

应该说,现在的鹅湖书院是在俞怡生手上开始修复,县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杨必源当年也参加了书院修复,时间是1983年冬。杨必源说,大规模开始施工是从1984年开始。从杨必源先生提供的书院老照片可以看出,当年除了石牌坊和状元桥完好无损外,其它木质建筑都不同程度损坏,御书楼几乎是从废墟上重建的。

鹅湖书院的修复,迫在眉睫。 当年,鹅湖书院虽然通公路,却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河口到鹅湖书院有三十来里,俞怡生和几位在县城居住的同事骑着自行车往返。两年后,单位买了三辆嘉陵摩托车,作为公用交通工具,遇到急事都可以骑。俞先生的妻子朱大姐说,老俞为了鹅湖书院,早上出去,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来,有时几天不回家,就住在书院 ,整日忙得个垓匠(铅山方言:锯木匠)。

杨必源先生说,为了修复鹅湖书院,大家都很拼,他说有一次和俞怡生跟车去福建拉大杉木,两辆解放牌车一路颠簸,差点遇险,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在上班路上,骑车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是常有的事,他就碰过两次,有一次摔了个大跟头,肚子顶到车把上,伤处至今会隐隐作痛。杨必源说,当年参加修复鹅湖书院的还有县教育局潘善美、退休教师项荣海和两位姓毛的退休老师。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未修复的鹅湖书院(杨必源提供)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鹅湖书院修复前的全貌,除了牌坊和状元桥无损外,其它木质建筑不同程度损坏,御书楼几乎是废墟。(杨必源提供)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当年的碑亭也在风雨飘摇中(杨必源提供)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这是御书楼后的讲堂,也是破烂不堪,因为是冬天拍摄,楼顶上还积了厚厚一层的雪(杨必源提供))

说到鹅湖书院修复,还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这就是时任铅山县委书记的邱禄鑫,后来调赣州当专员,他在赣州也干出一番事业。至今赣州人说到支柱产业脐橙,都忘不了邱禄鑫。鹅湖书院能修复、保护得这么好,邱书记首当其功。那时,县财力有限,修复鹅湖书院,要修旧如旧,需要用大尺寸木材,而且木材数量可观。铅山找不到这样尺度的大树,要从福建购得。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伐木,要指标。运输木头跨了省,要过关卡,通行证需要书记去搞定。为此邱书记几次跑福建协调。当他得知福建崇安县(1989年改为武夷山市)因城市建设,缺少大量水泥,也弄不到指标。邱书记灵机一动,正好我们铅山有水泥厂,水泥标号挺高,铺路建高楼都是好材料。在邱书记多次协调下,两县最终以物换物,解决了各自之需。

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邱书记和俞怡生局长为修复鹅湖书院作出的贡献,铅山人不会忘记。他们一方面是履行职责,另一方面,用自己的智慧向开创哲辩先河的先贤们致敬。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时任铅山县委书记的邱禄鑫,在铅山工作期间,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每逢县文联开大会,都会来讲话,文联活动经费有困难,找到他都能得到解决。他当时有句玩笑,至今记得。在一次县文联大会上,他说“你们搞创作活动真正有困难,告诉我,县财政拿不出钱,我就帮你们跑腿,到永平铜矿这条强壮的水牛身上拔几根毛”,拔毛,意思为拉赞助。)

记得有一次地区文联在鹅湖书院开文学创作笔会,上饶文联的汪日升老师说,请俞怡生局长给大家讲讲鹅湖书院的故事吧,从礼门到义路,从义路到头门,每个建筑,每块牌匾前,他都滔滔不绝。忽然他有些严肃地说,有年春天,他接待日本几所大学的学者,看见书院头门高悬的“敦化育オ”匾额时,不约而同跪拜,就像到寺院拜菩萨那样虔诚。听了这段介绍,大家顿时安静了下来。说到海内外学者对朱子的崇敬,有时陪外地朋友去阳原山给辛弃疾扫墓,他们也是不管地上有泥水,扑通就跪在辛公墓前。他们发自内心对先贤的崇敬让我自愧不如。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玉山作者高爱华、本人、铅山实验小学教师彭园)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80年代末,参加全区小说诗歌创作笔会的作者到永平铜矿参观,照片中有郑亦锄、邓强、周茂树、杜维民、吴建河、郑涛章、彭园、傅之潮、李剑峰、高爱华、石礼玉、陈建一、刘治安、汪日升、柯振生、蔡股长、李行等)

那次在鹅湖书院开笔会,我们吃住在书院,玉山文友柯振生、周茂树、邓荣悌、高爱华、李剑峰,铜矿文友刘治安、张奎、邓强和本县作者郑涛章、吴建河、陈建一、杜维民、石礼玉、李行、彭园等参加。文联主席傅之潮帮大家租了被子。被子不够,我就在鹅湖小学的项金香老师家搭铺,和她的女儿睡一张床,床边有个尿桶,晨起项老师就去浇菜。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陪上饶日报总编辑、作协主席周晓霞和地区文联王继桂等老师参观鹅湖书院)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我们在鹅湖书院开笔会时留影,照片中聊得正欢的是郑涛章、柯振生老师,忘记了郑老师说了什么好笑的事,身后站着的是李行、李建峰、彭园)

现在回想起在鹅湖书院开笔会的旧事,仿佛如昨天。应该是秋天,不冷不热,晚上有月光,大家坐在状元桥上和外地文友聊天,有虫鸣蛙叫,还请了星火杂志社刘华老师和大家座谈,中间停电还点起了蜡烛。项老师就住在书院士子号舍(当时是部分鹅湖小学老师和学生的宿舍),也带着孩子来听我们聊文学,她还应大家要求讲了一个鹅精为朱熹伴读的故事,吓得文友们晚上都不敢出门屙尿。后来,我到福建南平五夫镇和贵州镇远青龙洞的紫阳书院等地旅游,也听到相同版本的朱熹故事,只不过伴读的不是鹅精,而是狐狸和毛仙。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又是一年深秋的文学笔会,也是在鹅湖书院召开,好像是县统战部和县文联共同组织的,期间登峰顶山,我和邱晓青与郑涛章老师合影,郑老师过世多年,非常怀念他。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和上图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角度拍摄,我与本县三位知名才子合影,他们是曾建雄、曾强、万旭。)

鹅湖书院能赢得海内外学者的尊崇,能获得皇帝为鹅湖书院题匾,都是因为淳熙二年(1175)六月在鹅湖寺的“千古一辩”。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出面邀请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传说有一百来人参会。他们在鹅湖寺“留止旬日”,我查阅了“旬日”,是十天的意思,朱、陆两人语辩三日,交锋激烈。据《吕成功年谱》和陆氏兄弟与张钦夫书上记载,当时的鹅湖寺:“山雨初霁,泉声喧静,诸公衣冠森烈,齐肃无哗”。从这几行精辟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争辩的精彩,衣冠楚楚的听辩者,屏住了呼吸,用现在的话就是被惊着了。就连欢快的泉水,也停止了流动。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虽然,朱、陆双方,谁也没说服谁,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私谊,学术归学术,友情归友情,还相互邀请,到对方的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讲学,谦谦君子风度,留下千古美谈,值得当代者学习和膜拜。

陆九渊的弟弟九龄,在鹅湖之会上还应约作词《鹅湖示同志》,诗词这样写道:“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於今。”

正因为鹅湖之会影响力巨大,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亲书“穷理居敬”匾和“章岩月朗中天境;石井波分太极泉”的联,据记载,当年迎接匾额来铅山的阵势也非常隆重。

细细品味匾和联,既将铅山“章岩寺和石井庵”揽入联中,也揭示了朱熹理学的修养目的和方法,并以铅山鹅湖的形胜来借喻朱熹讲学的业绩和要旨。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鹅湖书院现在的御书楼)

我常想,八百年来,屡遭战火,历经忧患,鹅湖书院为什么会依然故我?在书院义路东侧的古槐树上,似乎找到了答案。传说,这株古槐树是朱熹在鹅湖之会时亲手种植,已有840年历史,古槐几度枯死,树干从根部到树顶完全裂开,好像两不相干。令人欣喜的是,枯死的枝干上,却长出碧绿的青苔,青苔上寄生了槲蕨的枝叶,树尖上的槐枝一左一右,向天空伸展,好似张开的双臂,迸发出顽强又蓬勃的生命力。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鹅湖书院位列天下四大书院有据可考)

这次参观鹅湖书院,还遇到景区管委会主任张赛华和科长叶正林,赛华以前在团委工作,与古老的书院保护传承工作性质不同,来鹅湖书院后,她潜心学习,在书院已经工作八年,小叶曾是我的新闻同行。他们在介绍鹅湖书院的一砖一瓦,一碑一景时,也和俞怡生老师那样侃侃而谈,他们说,鹅湖书院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理当保护珍惜。从张主任、叶科长等同志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文保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看到了如古槐那样生生不息的传承。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朱熹栽种的槐树,840年树龄,枯死又复生)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鹅湖书院比较冷清,但他们却能坚守这份寂寞,并主动作为。鹅湖书院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围绕“书院如何‘活在当下'的课题,开展研学,推进优秀书院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振兴。在抖音上,经常看到小叶出镜 ,自拍鹅湖书院的视频,他在镜头里声情并茂的讲解,非常有感染力,可以看出他对书院工作的热爱。通过用现代传播方式宣传,让海内外游客了解鹅湖书院,景仰鹅湖书院,向往鹅湖书院。景区管委会还经常举行《朱子学规》朗读和廉洁文化教育等活动,将博大精深的朱子文化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采风作者与鹅湖书院风景名胜区管委主任张赛华、科长叶正林等人座谈)

可惜,俞怡生局长不幸英年早逝,没看到鹅湖书院今天的变化。邱禄鑫书记从赣州市长的位子退休后,回到广信农村老家定居,我曾到他简朴的居所看望,说起鹅湖书院,邱书记仍然兴致很高。他说,朱子重视教育,我没读过什么书,就希望农村的孩子能多读些书。早年,在赣州工作时,他结识了邵逸夫基金会的朋友。通过他的争取,邵逸夫基金会为铅山鹅湖、太源畲族乡、弋阳漆工镇和广信老家的两个乡各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我和同行的朋友对邱书记景仰朱子文化,离开铅山后仍然牵挂铅山之举,表示敬佩。

我想,邱禄鑫、俞怡生、张赛华、叶正林等等与鹅湖书院保护工作有交集的人,都是鹅湖书院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守望者,才有了我们今天凭吊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鹅湖书院。在此,向他们致敬!

陆九龄是个怎样的人_(陆九龄和陆九渊)

(2021年3月16日,我们和朋友饶正清先生一道去看望退休后居住在广信沙溪农村的邱禄鑫书记,邱书记非常高兴,他说,一别几十年,大家都成了老人)

汪彩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15183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mmcn.com/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