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灵签故事 | 第十签 冉伯牛染疾

? 圣 意 ?
名难图 财禄失 行人迟 讼未息
病留连 求神佑 莫贪求 宜守旧
? 东 破 解 ?
命运多蹇 疾病连绵 但须修省托在苍天
直须冬至 祷神方痊凡百谋望 作事必全
? 碧 仙 注 ?
无妄遇曲灾 阴人口舌来
一交生日后 渐渐笑颜开
周冉耕,字伯牛,鲁人,孔门弟子。以德行称。有奇疾将死,孔子甚痛惜之。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后世追封为郓公。
解曰
此签大意晓然,欲恶人知悔过。若问病讼,十月方可,不然莫解。若作非爲,祸患立至。主家神不安也。
释义
一阳复生,即有喜之义,泰来之兆也。交生诞冬节侯,名利渐亨,谋爲遂意,只当避害向善,慎勿妄动。君子占之,当式微之运,倚刚正人爲援,则立身行己不爲小人排陷。小人占此,亦宜敛退,不可进陵君子。病讼过前半月无事爲幸。
占验
一生考遗才,占此。不取,应在何须打瓦一句。又一士考后占此,中二十二名。盖十一月冬至乃一阳未复之候,而重见者,恰符二十二也。此第三句之验。
签诗故事


孔子授课图
有关人物介绍

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大约生于公元前544年,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在孔子门徒中以德行著称。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少时家贫,但他自小好学,讲究礼节。曾担任鲁国的司空(当时是掌工程的官员)、大司寇(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掌监察和执法)。后又周游列国,宣传其政治主张,但不被统治者所用。晚年致力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相传有3000个弟子,72个贤人。
春秋末期,各国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接连不断地发动战争,大动干戈,至于周朝的大礼,早让各国国王们忘得干干净净。当时,孔子在思想上接受了西周以“礼”治理国家的思想,认为不管是国君,还是国民,都应该“克已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西周王朝的礼仪)”。在孔子70岁的时候,他对人生和行为准则,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孔子说,“人到了70岁,任何想法和做法都不会越出仁道的原则和周礼所规定的规矩了。”由于孔子社会经验丰富,学问渊博,许多人前来拜他为师。求学的人中,有一个比他小7岁的人——冉伯牛。他是孔子学生中非常注重人品、讲究德行的人。这年深秋,孔子弟子南宫敬叔等人陪老师游防山,借此凭吊老师父母的陵墓。路上,他们看到一猎人朝树上的一群乌鸦射箭。结果有一只被射中了,掉在地上。即将死亡的乌鸦,在地上可怜地挣扎鸣叫着。其余的乌鸦则“呱呱”地飞在死去的乌鸦旁边。孔子见乌鸦为同类伤心,感叹道,“人说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此话不假啊!”此刻,孔子想起了年老生病已奄奄一息的冉伯牛,想起了这个自拜师以来,好学不倦,时时都以仁恕为准则的年老学生,这个德行高尚的人却得了最令人难堪的麻风病,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近来孔子听说,冉伯牛为了不让别人为他而难受,早已将自己关在家中,不与别人接触。正因为如此,孔子更想去看望他。于是提议一起去看望冉伯牛。一听老师这样说,随行的几个人都面有难色。南宫敬叔尤其大吃一惊。半月前他曾随同几个同学去看望冉伯牛,见他的身体实在让人触目惊心:全身都是密密麻麻的鱼鳞状的皮屑,大约是奇痒难忍吧,冉伯牛偶尔轻轻一抓,竟落下片片“鱼鳞”,令人作呕;再之,有的地方已经是脓血淋漓,奇臭难闻。南宫敬叔怕老师年事已高,无法忍受这样的境地,于是劝他说:“夫子今天劳累太甚,还是改日再去吧。”可是孔子坚决要去,说:“今日顺路,很是便当,何必改日?”南宫敬叔见老师无意改期,甚至可能因自己的私心而不高兴,就改口道:“伯牛病情甚重,行动也不便,夫子要是去了,讲礼貌的冉伯牛势必就要下床招待,这对他确是有害而无益啊。”曾参也赶紧凑上前说:“南宫敬叔说的对呀,夫子年事已高,改日我等代夫子前去探望就是了。”孔子又想起刚才“呱呱”低飞的乌鸦,慨然长叹说:“冉伯牛害的是不治之症,只恐已经时日无多,师生如父子,同学似手足,今日至此,岂有不去之理。”孔子看望冉伯牛的意想坚决,学生们不敢再劝,于是师生一行,终于来到冉伯牛的住处。冉伯牛的家,在曲阜东郊,是荒草中一处破落的茅草屋。几经呼唤,无人应答。门还是不开。孔子只好从窗口往屋内望去,但见里头惟有微弱的灯光。依稀可见冉伯牛气息在在躺在破屋里,等待死神的降临。孔子望着他这个年老的学生,非常伤心,情不自禁伸出手来,探进窗棂,从窗子里握着冉伯牛瘦骨嶙峋又有气无力的手。回想着他平日里种种美好的德行,不禁泪流满面。难受之余,孔子哀伤地说:“看来是难活了。这是命啊!像这样有美好德行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像这样有美好德行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在回来的路上,孔子受到这样大的打击,加上年老力衰,已是步履蹒跚,子贡和司马牛赶紧上前搀扶着他。孔子老泪纵横道:“冉伯牛是个品行端正的君子,竟患此恶疾,命运实在太不公平了!”不久,冉伯牛终于去世了。后来被追封为郓(yùn)公。就冉伯牛染疾而言,一个具备美好德行的人却死于难以见人的病 ,这是很悲伤的事情。可见人的寿命长短,与人的德行是无关的,但是人活在世上,对于美好德行的追求,却是永恒的。就孔子看望冉伯牛一事而言,可见为人处事要讲行为准则。这个推则,包含“仁”和“礼”。有了这个准则,处事为人就能坚定不移。也因为有了这个准则,人的高尚品德就得以天下传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mmcn.com/1329.html